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动落实“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做好今年工作意义极为重大。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202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最为关键、最为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团结带领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紧扣“聚焦‘博士单位’、抢抓新机遇、谱写新篇章”的年度工作总基调,以更高标准、更快节奏、更大力度、更强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江苏高水平大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苏科大贡献。
2023年学校的年度重中之重工作共10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获批博士授予权单位,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点1-3个;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完成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工作;新增1名及以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落实有组织科研,谋划高水平科研成果,新增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1-2项;持续落实“科研率先融入苏州”,大力推进校地融合发展,服务苏州到账经费6000万以上;筹集社会投入1500万、发展合作筹资2500万、基金会捐赠500万;创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省属高校综合考核同类高校位列第一等次。
2023年学校的年度目标任务有: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担负起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使命与责任。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对标对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在省属高校综合考核同类高校中继续位列第一等次;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加快打造党建特色品牌,获批省高校党建创新奖1-2项,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1-2项;获批省级标杆院系1-2个,获批全国样板支部1-2个,获批省级样板支部5-6个;二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学旁听完成1轮;进一步完善干部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育;落实2023年度干部培训;打造统战工作特色品牌6个;聚焦申博工作开展高质量宣传,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500篇,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各1篇;获批“江苏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单位”;获批省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精品建设项目1-2项;获批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四届党委第一、二轮校内巡察6个二级党组织。
——本科人才培养。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省部级专业数2个,国家级课程(教材)5 门(部),省部级课程6门、教材5部;获批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和师范认证专业5个;获批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2个,课程3门,获批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获批国家级产业学院;省级及以上本科生教学平台达到16个;新增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3篇(含一等奖1项)、优秀团队1个;获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互联网+”主赛道中取得国赛金奖1项(其中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2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奖 1 项、省赛特等奖 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国奖100项(其中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数达800个;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首次70%、累计85%;大学生英语六级通过率首次30%、累计40%;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为100%;获批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全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5.5%,本科生升学出国率达25%,考研上线率达75%;“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获遴选优秀案例。
——学科和研究生教育。获批博士授予权单位,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点1-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数达到17个,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数20个;新增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个,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项目立项学科3个,培育省优势学科(应用转型类)项目3个;学科评估等第为“B-”及以上等级学科数1个,省级及以上学科平台数达到9个;新增国家级、省部级课程(教材)各1门(部);新增省级研究生科研项目160项;省级及以上教学平台数达到90个;获“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获研究生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个以上;省优秀硕士论文数量新增5-6篇;升博率达到2%;启动接受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新增1名及以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1人,力争自主培养1人),省部级人才约50名;新增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培育和参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63%。
——科研创新服务及平台建设。自然科学类: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8个;新增国家级项目60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项;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20-30项(其中优青及以上、省重点项目等1-2项);新增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1-2项;到账科研项目经费1.32亿;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150件,其中PCT专利的申请受理数新增2件。新增专利转化运用总额100万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6800万;新增校地校企研究机构2个。新增收录高水平论文2100篇。社会科学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达到7个;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项;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到账科研经费1600万(社科直属平台承担300万);新增收录高水平论文160篇以上;学报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社科版0.42 以上、自科版0.8 以上、工程版0.6以上。
——对外交流与合作。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200人;境外学习经历(包括线上)的学生比例达到1.5%。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规模达到840人;积极创建“郑和学院”;落实与市住建系统、高新区全面合作;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销售收入1.2亿元;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培训合同金额新增1000万。
——大学治理与保障。组织“十四五” 规划中期考核;召开五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二级单位完成教代会和分工会换届工作;学校财务预算执行率不低于92%,杜绝系统风险; 创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获批省级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实现校园5G双域网络全覆盖等;筹集社会投入1500万、发展合作筹资2500万、基金会捐赠500万;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开展特别专项审计;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付启用;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项目完成主体工程与设备采购;南区学生食堂力争年内开工;新的学生宿舍重点项目启动立项和方案设计;实施图文中心一楼展馆改造和其他计划改造项目;学术交流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场馆会务中心实体化独立运营;启动新一代文献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及相关数字化建设工作;分析测试中心分中心建设试点1个;大型仪器开放年均有效机时不少于1200小时,评价结果合格及以上;完成天平学院举办者权益变更,协助完成南京新校区的验收和启用工作;持续推进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等重要论述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宣传宣讲、理论阐释。创新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进一步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学习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健全狠抓落实机制,推动各单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切实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决定》。落实《2023年高校思政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制定实施《苏州科技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努力在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以及党建联盟、社区党建等方面,形成有影响力、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党建特色品牌。加强省级党建创新奖与最佳党日活动指导和“两优一先”遴选推荐工作。加强二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做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3.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和热点舆论快速响应与协调处置工作机制,确保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围绕“强信心”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抵御宗教渗透,防范校园传教。落实学校“文化兴校”战略, 凝练弘扬苏科大精神,启动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策划制作新版学校宣传影像资料。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一院一品”计划。聚焦学校“申博”一号工程,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治校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
4.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干部工作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切实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育。修订完善学校干部选拔使用条例,制定后备干部培育办法,推进符合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完善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办法,提升干部年度考核精准度。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
5.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紧紧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强化政治监督,聚焦学校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开展监督。推动发扬“四敢”精神,擦亮干部“作风名片”,把严的要求贯穿教育管理和监督执纪全过程,督促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坚持严管厚爱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和失职失责等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校内巡察工作,进一步完善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巡察整改主体责任。以更高标准锻造纪检监察队伍。深入开展校园廉洁文化建设。
6.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制度,构建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密切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履职能力,聚焦学校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统战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积极参与相关统战联盟,加强校内外统战基地建设,培育学校统战工作特色品牌。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全国、省政协委员换届推荐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7.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推进教职工服务体系建设,筹备召开五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组织改革,优化团学骨干培养,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开展好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服务学校美育教育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好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做好离退休工作,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走访慰问老同志,做好服务工作。
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8.进一步加强一流本科建设。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工作主线,以“五育融通”为理论指导,重点通过品牌专业、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等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以加强学生自主选择性、加强管理弹性为目标,围绕专业、课程和学生三个层面,制定、修订微专业管理办法、辅修专业实施管理办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转专业转学实施办法、学历学位授予办法等文件,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管理改革。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细化课程思政建设规范,推动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及全覆盖,全面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深化共建马院工作。持续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工作。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工作氛围,扎实开展自查、自评和自建工作。聘请校外专家,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核预评估。紧密关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进展,继续全面总结和深入挖掘优势和特色,遴选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成果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师范学院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教学数字化进程。构建学院与书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机制,把敬文书院建设成为“三全育人”试验基地。
9.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双创项目覆盖面,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数,建立导师和学生互选机制,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常态化运行机制。深化双创人才培养,长三角区块链产业学院申报省立项资助。持续推进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创建示范性特色学院,组织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不断提升双创教育成效,扩大“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竞赛学生参与面,提升竞赛获奖水平。“互联网+”主赛道、“挑战杯”等大赛成绩完成既定目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数学建模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实现新突破。
10.做好招生就业和学生工作。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协同、资源共享。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各专业志愿满足率,实现招生计划完成率100%,高质量完成各类型招生工作。深入推进稳就业惠民生工程,确保就业帮扶有真招、暖人心、见实效。开展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企拓岗促就业”“千企万岗进校园”等专项行动,全年访企拓岗不少于1000家,各类招聘会不少于300场。举办“职业生涯嘉年华”“职业体验月”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及讲座,不断提升学生就创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学风建设向好向优发展,培育创建优秀学风示范班。全力提升考研报名率和深造率,加强对升学出国群体的指导与服务。建立预警与教育帮扶机制,努力构建“物质保障+发展支持+精神引领”的高质量学生资助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系列活动,做好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全年实行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对班主任的管理考核。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入围奖及以上奖项。推动敬文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建设。基本完成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11.聚焦“一号工程”,决胜“申博决战年”。密切关注新版博士授予单位增设管理办法的调整情况及新版各拟申博学科基本条件变化情况,跟踪国家、省关于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进展。围绕申报学科,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提升核心指标的竞争力。
12.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做好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准备工作,制定自我评估方案。结合各学位点招生、师资、人才培养质量,适时调整学位点。做好第四期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申报工作,同时启动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遴选,进一步完善我校学科建设项目的层级。继续跟踪和分析我校ESI学科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四个ESI学科的被引次数和潜力值,推进更多学科进入ESI前1%。做好学科分层建设,持续打造尖峰学科,做好学科建设梯度及储备,加快发展布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学科链对接区域产业链。
13.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落实《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021-2025 年)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和管理,加强省级研究生科研项目申报工作。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省优秀硕士论文数量、升博率达到既定目标。优化产学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加强专业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育实效。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2023 年度硕士生招生人数突破1300人。试点启动接收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
四、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
14.精准引才推动人才队伍质态提升。根据第四次党代会和省属高校高质量考核要求,结合学科团队建设与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科学论证工作,通过优化引才流程,用好引才指标,协助学院整合资源、梳理学科团队,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聚焦度,实现有选择引进、有重点发展目标。重点引进学校急需发展的学科及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与团队,注重人才发展潜力,力争双创博士占比再创新高。以高质量成果为核心指标,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与考核评价体系。掌握高层次人才年度绩效完成情况,加强对年薪制人员的过程管理与服务。
15.加快促进全体教师成长发展。关注青年拔尖人才发展,以高质量代表性成果为依据建立国家级人才培育名单,持续跟踪、定向培养。加强“钟秀学者”的遴选、服务、管理与考核,力争2年内实现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悉心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立人才综合评价系统,实现人才评价的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规划,全面推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推进教师培训管理在线平台建设。开展职称评审分类分级评价体系,优化职称评审流程,落实学院主体责任。
16.更实举措优化人才管理。以人才综合评价系统为依托,打通引才、育才各环节,实现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人才工程遴选、绩效考核的系统化、制度化。以标志性核心指标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转型发展的相关制度,最大程度实现教师错位发展。修订并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加强岗位聘期考核,强化岗位意识与工作职责,构建以岗位聘任绩效为导向的人员管理模式,促进学校事业快速发展。加强引进人员首聘期绩效考核。完成第四轮岗位聘期考核与第五轮岗位聘用工作。制定苏州科技大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管理细则及奖惩办法,开展年度师德师风考核。
五、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17.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立足本校“民生型工科”“新兴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谋划布局,推进交叉融合创新。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培育重大标志性项目、成果。拓宽纵向项目申报渠道,加强项目申报组织力度,保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不断线。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达到既定目标。积极培育高水平成果,谋划今后5年理工类高等级奖励。做好发明专利和PCT专利申请工作。提升平台建设质量,推动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按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求建设升级。落实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三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任务。围绕苏州市“西部光子城”产业布局,依托苏科大光学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全力推动光子技术产业研究院尽快落地,争创“光子调控及集成”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科研平台集聚团队的作用,协同攻坚产出高水平成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完善科研体制机制,修订出台《苏州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提升学报办刊水平,对标北图核刊各定量指标,完善落实学报发展规划。积极发挥编委在组稿约稿、专栏建设、提高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努力办好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专栏,着力打造特色精品栏目。
18.深度融入苏州和行业发展。发挥小城镇与乡村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国土环境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全心赋能乡村振兴,持之以恒地为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和利用贡献力量。充分利用水环境水质改善与生态健康提升、污水及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染土修复与治理、碳汇规划等方面的特色优势,聚焦太湖流域水环境,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研究院,为苏州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提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系。利用数字孪生、BIM 等推进苏州智能建造技术,构建数字地下空间,为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为土木工程全寿期安全保障和综合性能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多院一区”“多院一产业”“多院一部门”的跨学科服务架构,对接苏州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集群。在与地方板块、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双方需求,在新能源、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光子技术、古典园林等领域,与地方政府深化合作,创特色,打品牌。积极筹建“苏州古建园林学院”。围绕苏州“苏式教育”金字招牌,强化师范教育,培养地方最受欢迎的义务教育的教师,深度融入苏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均衡发展。推进校企研究院、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大幅提升横向课题的数量和经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额持续增长。
19.推进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围绕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组织做好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各项基金的申报工作,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及重点、重大等立项等级方面取得新突破。把一体化提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手,突出精品意识,加大培育深挖资源,狠抓科研质量,形成系统性、规模化的科研显示度和美誉度。秉持突出特色、彰显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应用的理念,通过“行动上协同,成果上集成”,培育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做好“上承下达、外引内联”两篇文章,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做优做强资政建言“外脑”。融入“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力争为苏州贡献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传承弘扬“江南文化”,讲好“苏州故事”。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20.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和“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来华教育品牌特色。统筹外国留学生规模、布局和质量,稳步拓展办学规模、拓宽办学层次,外国留学生数达到200人。创新驱动高水平师生对外交流合作发展,境外学习经历(包括线上)的学生比例达到1.5%。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和“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突破。参与“郑和计划”,创建“郑和学院”,打造江苏境外办学品牌。
21.做优做强学历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紧跟国家战略、社会热点和学员需求,积极推进培训项目品牌化,打造培训精品。做好苏州应急管理培训中心、苏州质+学院、昆山教育拥军培训基地等平台维护,积极推进与江苏省现代低碳研究院、苏州市保密局的合作平台建设。着力落实雅思培训和国际留学本硕博培训平台。社会培训合同额达既定目标。创建社区教育现代化示范基地。落实江苏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四大工程”。
七、治理和保障服务工作
22.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委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实施依法治校。准确把握好“破五唯”的核心要义,一体推进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评价改革。紧紧围绕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愿景以及省高校综合考核要求,继续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对标第四次党代会的任务分解表,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确保各项任务按要求落到实处。组织“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中期检查,对任务承担部门加强考评。进一步优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激发学院办学活力。系统谋划,各司其职,稳妥有序推进天平学院转设筹备和过渡期相关工作。加强和改进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运行机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23.加强财务资产和实验室管理。对标省高校综合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资金绩效。完善绩效系统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做好校属企业和后勤服务总公司的财务管理。强化规范管理和目标管理,切实推进校属企业增收节支。统筹全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规划全面有效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支撑体系,统筹推进高质量开放共享,涉及学院共享使用的大仪设备年均有效机时提升至1200 小时及以上。做好分析测试中心分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申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取得CMA证书。提升分析测试规范化水平,提高仪器设备共享化程度,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提供测试服务。力争上半年学术交流中心全面投入使用。进一步规范招标采购管理。融合“三重一大”政策跟踪审计,实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4.持续推进教学科研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文化功能。启动新一代文献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及相关数字化建设工作。加强和提升ESI学科分析的质量,提高服务学科建设水平。成立地震模拟振动台设备项目专项领导小组,保障重点工作加速推进。做好土木振动台项目土建施工任务,确保在2023年基本完成基建任务。围绕创建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省级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重点目标,细化任务分解,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校园5G双域网络全覆盖。推进江枫、石湖校区合同节水项目、图文中心一楼展馆、石湖老校区、江枫校区公共浴室BOT等项目改造,持续改善江枫家属区基本秩序。积极推进南区学生食堂综合楼项目,会同公建中心做好初步设计、施工图会审等工作。开展新一期学生宿舍建设的立项准备工作和项目建设书编制和报批工作。
25.深化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学校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进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突出隐患排查整改,完善安全生产检查监督机制,聚焦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做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整治工作,完成消防安全隐患整改项目和消防维保工作任务。加强治安监控和安消一体化建设,确保校园安全。与国安、公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进一步健全校属各责任单位的安全负责人和安全信息员队伍。持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师生幸福指数。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针》要求,推进石湖、江枫校区校园健康驿站建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