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改革 加强内涵建设 加快推进建成
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步伐
——在苏州科技大学第四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
暨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陈永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午好!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第一部分 第三届教代会以来学校工作回顾
五年来,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政策和方针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向着建成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订规划,引领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学校始终围绕“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牢牢把握建设与发展的主题,坚持“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了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既定目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15年,学校通过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情况,针对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软硬件支撑条件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有的放矢,科学制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思路及举措。
2017年,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以“一个目标、三大任务、六大提升”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目标体系。学校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也使全校师生更加团结一致,以昂扬的斗志,奋斗在努力建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康庄大道上。
五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地方行业发展相融合,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五年来,学校以深化改革、提升内涵为核心,优化办学结构,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于2016年3月正式成功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学校以“更名”工作为契机,对学校多年事业发展成果进行了梳理,扩大了对外联系,宣传了学校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凝聚了力量,鼓舞了人心。
二、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制订并执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于2017年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校内考察工作。针对评估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和专家个人提出的整改意见,结合在自查自评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了《苏州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任务、整改内容、整改措施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表。
2.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继续坚持凸显行业优势、深度融合地方,多元目标导向,多方协同培养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产生了一批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在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3.加强专业建设。近五年,有8类14个专业被列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专业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6个专业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1个专业获批省嵌入式培养项目。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新增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4.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学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数从16000人增加到目前的17000人。不断优化招生专业,新增5个专业和4个中外合作项目。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五年来,学校共招收2287名全日制硕士生,目前年招生人数657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学校注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先后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获批省研究生工作站36个、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08个、省研究生教改课题31项。学校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服务作用,录取成教本科生逐年增多,社会效应得到充分显现。本科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学生就业率等指标在高水平保持稳定,学生参加学科、科技和文体类竞赛的获奖数量与层次逐年提升。
三、强化内涵建设,抢抓发展机遇,凝心聚力谋划科学发展
1.学科建设取得新成绩。五年来,学校新增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已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通过了省级学科点评估,其中5个一级学科点被评为“优秀”。学校有5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项目。2个学科获批“十二五”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获批“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7个学科评估结果进入参评高校排名前70%,其中“城乡规划学”评估结果为B,位列参评高校的前30%。目前学校已进入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2.科研工作呈现新亮点。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3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从五年前的27项增加到现在的46项,项目经费从五年前的1069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915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获批,实现了学校历史上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含艺术基金)从五年前的4项增加到现在的13项。此外,还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22项,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400余篇,专利获批850项。省级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验收,一批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先后成立。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技经费年均达到1.05亿元。平台基地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获批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现了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省级平台现也已建成16个。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苏州特色小镇研究中心及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等机构相继成立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智囊作用。
3.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我校教师总量为113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4.5%。五年来教师队伍总量增加了1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由29.2%提高到48.4 %。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由7.6%提高到了11.4%。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由11.8%提高到30.8%。五年来,学校引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内的教师240人。学校积极落实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先后选推人才工程人选100余人次,新增入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江苏特聘教授等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程项目52人。入选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项目1个。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和“国际化培训行动”,共有700余人次外出访学、交流与培训。
4.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学校持续推进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努力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内在活力,营造浓厚人文气息,切实做好新时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15年学校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学校以“文化苏州,馨香满园”、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培养文化自信。五年来,学校通过中央、省级媒体,聚焦我校办学成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大学生创业及文化建设等主要内容,向媒体集中展示我校办学成绩,取得显著成效。《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社科报》《新华日报》以及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光明网、江苏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我校事业发展成果进行了大篇幅专题或综合报道1200余篇次,为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
四、坚持开放办学,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1.加强与政府及行业的联系。学校充分发挥城建、环保、师范教育的行业特色,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江苏省与苏州市政府于2016年5月签署《全面深化共建苏州科技大学战略协议》,苏州市委市政府通过“省市共建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计划”对我校给予支持。2017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共建我校,推动了学校与行业部委密切合作。学校积极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会功能,加强与广大校友和校董的联系,扩大学校社会影响,拓宽社会办学渠道。五年来,新增地方校友会15个。
2.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数和学生规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共有4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627人。学校设立了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专项经费、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与学术交流基金以及国际硕士研究生奖学金,鼓励学生出国(境)学习以及招收国际学生。学生年出国留学人数从2013年的50人,增长到目前的323人,2017年全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也已达到了275人,相较五年前增长了2.6倍。学校成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计划”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计划”实施院校。2015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首届学生22人已顺利毕业。学校不断拓展校际友好关系,截至目前,国(境)外校际友好院校增加至64所。
五、抓牢基础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学校持续推动人事人才管理工作规范建设,先后出台了《苏州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余份重要的人事人才管理政策文件。不断规范科研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科研管理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有效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服务的规范和内控制度完善。进一步强化学校资产管理,修订完成了《苏州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学校制定了《苏州科技大学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后勤服务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设,先后顺利通过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复审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再认证审核。目前,学校正在全面系统梳理学校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责权利关系。通过立、改、废、释,有效解决现行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不适宜等突出问题,确保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可操作性,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体系。
2.保障教学优先地位。五年来,学校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专项等共计1.11亿元的资助,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1.8亿元,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5项。通过深化省市共建,苏州市政府三年内为我校分批投入建设经费8000万元,现已到帐5000万元。学校图书馆新增图书31万册,新增电子数据库资源19种,为师生提供了丰富且层次较高的文献资源。
3.加快推进基本建设。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石湖校区拆迁问题已全面完成,东区宿舍将于今年9月竣工入住。石湖校区北大门建设工程已经展开,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议书已获上级部门批复。学校在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江枫校区、天平学院改造与管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重视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工作全部完成。进一步强化校园综合治理,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学校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和“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称号。
4.重视改善民生。学校高度重视改善提升师生工作、学习环境,切实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利益问题。关心教职工发展,关心学生全面成长,切实提高师生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凝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2017年教师人均税前收入为28.36万元,相较五年前,翻了一番还要多,教师中最低年收入也达到了15.83万元。积极开展校园温暖工程,教工之家项目已经启动建设。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关心离退休人员生活,鼓励离退休人员心系学校,关心学校发展。学校高度重视师生员工个人诉求机制的建立与畅通,坚持校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与心声。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为学校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欣慰。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为学校改革发展奉献了心血与才智、打下了良好基础的历届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苏州科技大学快速发展辛勤工作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过往的发展历程,苏科大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基本逻辑,其一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其二是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简单地说,敢想、敢干就是我们学校事业发展的求胜法宝。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学校的发展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主要体现在: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距离做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还有差距。
——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尚需突出,学科高峰和高原都还尚未形成,学科协同发展能力和交叉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显示度不高,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尚有欠缺,特别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并能迅速实施转化的高水平成果极为缺乏。
——高端领军人才、优秀拔尖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学校事业快速发展与办学经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基本办学条件仍需不断优化。
——减员增效意识和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部分师生干事创业的志气和勇气尚有待进一步激发。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要求我们务必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确立更高目标;务必要保持继续奋斗的拼搏精神,防范发展倦怠;务必要保持不断改革的创新精神,破除僵化守成;务必要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富有创新性的思维、更扎实有效的举措来克服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新的发展。
第二部分 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未来五年,学校工作的总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发展,狠抓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未来五年,我们要在扎实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未来五年,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推进学校“十三五”宏伟蓝图结合起来,与统筹推进学校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十九大精神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综合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第三次党代会为我们确立了“博士学位授予权、标志性科研成果、功能完备美丽校园”等重要任务,学校将紧紧围绕这些目标任务,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管理实践,以改革的精神面貌去突破发展瓶颈,以昂扬的姿态和振奋的精神去迎接未来五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我们要保持定力,不畏艰难,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让综合改革为学校事业规划保驾护航。要继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院二级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和服务支撑。积极推进天平学院转设发展。继续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提升依法治校的水平,实现学校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
当然,面对种种可能遇到的瓶颈因素和“切肤之痛”,我们还需要把握节奏抓重点,服务大局多理解,及时沟通化风险。我相信,只要我们举校一致,协力同心,我们一定能够让学校党代会规划的蓝图早日变成现实美景,让综合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省级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各项任务。以推进新工科建设为突破,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和专业预警机制。分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品牌特色专业,强化重点专业,聚合师范专业,少而精地高起点建设新专业,构建与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相互支撑、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继续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建设,全面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敬文书院育人模式改革的积极作用,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学科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和优化产学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努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涵建设和高水平示范性建设,扩大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支持教师赴国(境)外访学、研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规模。不断拓展联合教学项目,增加境外学习人数,持续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鼓励学生出国(境)留学,使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和国际学生来校学习人数均有大幅提升。
三、切实增强学科发展实力
——打造学科高地,强化学科特色。继续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目标、瞄准国家特殊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博士点培育工程,力争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办出特色、提升水平、争创一流为目标,积极推进ESI全球前1%学科培育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内涵建设和结构优化,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相互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硕士授权学科体系。积极探索构建适应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完善学科体系的层次结构,以特色优势学科为牵引,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造跨学院、跨学科的高层次学术创新团队。
四、切实增强科研工作水平
——继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做好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平台的培育申报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科研团队和专业化高端智库。积极参与国家和江苏省创新体系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科研发展。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研究前沿为牵引,立足学科优势,整合优化,协同创新,全力做好省部级以上项目申报工作,特别是国家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组织申报。推动学校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工作,特别要大力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努力承担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大项目、大课题。充分利用相关学科优势,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能力,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五、切实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构筑人才高地。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全球招聘计划”,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在相关学科领域中具有国际水准和引领作用的杰出学者、学术大师及高端领军人才。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考核、管理和服务。构建以“领军人才+团队”为基本构架的学术组织模式,加强理工类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文类学科的梯队建设。
——着力培育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育能力,以省级人才培养工程为牵引,扎实做好“优青培育工程”,增强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厚度,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发展平台,培育可拔尖脱颖的高层次人才。构建“带头人+团队”的模式,通过人才进学科、进团队、进方向,重点打造若干个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建设一批结构合理、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学术创新团队。
六、切实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
——进一步加快校园建设。优化校区规划和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校区建设。加大江枫校区、石湖老校区改造力度。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校园。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开展环境整治,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创建和谐校园。
——营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思想文化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以及弘扬新风正气、建设和谐校园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宣传学校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以及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努力打造高品位文化校园。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特色文化平台的辐射功能,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平台和品牌,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提升师生艺术素养,打造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注重民生保障。持续开展校园温暖工程,关心教职工发展,关心学生全面成长,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努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绩效激励为主,兼顾普惠关怀,努力建立适合校情、让广大教职工满意的业绩分配体系,完善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
各位代表,同志们!面对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和使命,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积极努力下,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学校的事业发展一定会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